金冲及 近年来,党史人物传记的出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。但写党史人物传记,我感觉,有几个关系值得认真处理。写党史人物传记,主体是写人,是要写出一个活生生的、有血有肉的人一生中的经历和发展过程。通过这 |
金冲及
近年来,党史人物传记的出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。但写党史人物传记,我感觉,有几个关系值得认真处理。写党史人物传记,主体是写人,是要写出一个活生生的、有血有肉的人一生中的经历和发展过程。通过这些,使人了解他的生平业绩,看到他和其他人有所不同的特点和个性。不能写成“千人一面”。
对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,一是要脉络线索清楚,有层次,有内在的逻辑力量,讲清楚他为什么会这样一步一步发展,重要的情节不能遗漏;二是要突出重点,关键的地方要重笔写,有分析,有细节,有特写镜头,力求讲得透一些,不能平均使用力量。像一串糖葫芦那样,使读者既有整体感,觉得一目了然,又能对重要问题留下较深的印象。
为了达到这个要求,先得对传主的方方面面十分熟悉,经过反复消化理解,才能全局在胸,通盘布局,知道什么是重要的,什么是不重要的,什么得多用些笔墨来写,什么尽可能简略地谈到就可以了。这里,有几个关系要处理好。
第一,传主和背景的关系
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和行动的。讲一个人,讲他一步一步的发展变化,都要把它放在比较宽广的特定背景下考察,包括当时的时代气氛,人们面对的问题,对这些问题存在什么不同看法,客观环境对传主的影响和制约等。这样,读起来才有立体感,才能使人理解他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想和这样做,为什么能够这样想和这样做,它的高明或不足之处在哪里,传主的贡献或作用是什么。
如果是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,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他周围时代背景的变迁和遇到的种种问题,还往往有助于读者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入和亲切的理解。这是一般历史书籍所不能替代的。法国名作家巴比塞写过一本《从一个人看新世界》,产生过很大影响,就是一个例子。
当然,写的是人物传记而不是一般历史书籍,对背景就必须紧紧地扣着传主来写。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和这样做;并且对传主的刻画可以起烘云托月的作用,中国人过去把它叫做“情景交融”。这就要在背景和传主关系的研究上花很大的力气。不能简单地把别的书上对历史背景的现成叙述抄过来,这些叙述放在别人的传记中都可以,那就成了无的放矢。但不管你在这方面花多少力气,写的时候也不能过分展开,占去太多的篇幅,造成喧宾夺主,使读者看了半天还没有进入主题。
第二,思想和行动的关系
人的行动都是由思想指导的。写党史人物传记要花很大的力量去弄清他是怎么想的。当他作出重要决断或发生重要变化时,更要努力弄清他是怎么思考的。一个人的思想通常有个发展过程,有时内心还存在或充满矛盾。不弄清这些,他为什么会这样行动就会变得难以理解,写出来的传记也会缺乏深度。
思想又不能和行动分开。特别是重要的政治人物,和书斋中的学者不同,不能只写他在那里思考和发议论,满篇是他认为怎样,主张怎样。还要写他是怎么做的,怎样在行动中实现他的主张,在做的中间又遇到哪些原来没有想到的新问题,他是怎样认识和处理的。事实上,一个人的思想通常不可能一次完成,往往是在行动中不断丰富或变化的。
第三,正确和失误的关系
写党史人物传记,常常会对传主产生感情,甚至是深厚的感情,容易产生“为尊者讳”、“为亲者讳”的毛病。
正确的,自然要充分地写。事实上,一个人永远正确、从来没有失误的情况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尤其在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探索过程中,失误更难完全避免。一个人的成长,既要从成功的经验中、也要从失败的教训中汲取智慧。用科学的态度来写作,对这些就不必回避。问题只是力求找出导致失误的主客观因素,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或个人的某些弱点合情合理地加以说明,使人理解。这样的传记,才使人觉得真实可信。
第四,个人和集体的关系
既然是写个人传记,当然主要是写传主这个人。马克思主义从来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。传记自然也要写出传主个人在历史上或社会生活中的作用。
但人是社会的动物,重要历史人物总是在某一个集体中活动的,并且从集体中汲取智慧,从来没有只靠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好汉。所以,也要写他各个时期上下左右的周围那些人,他们有什么特点,对他和他所从事的事业有哪些影响。这才是活生生的历史。至于篇幅,自然只能适可而止。
第五,性格和事件的关系
要把一个人写活,不是“千人一面”,就得写出他的性格、和别人有所不同的个性,而且要通过生动的有感染力的细节把它刻画出来。
对重要的党史人物,要选择哪些生动的细节来刻画他的性格特点?首先要选择他在一些重大历史关头的表现,如沉着、冷静、机智、果断、勤奋、豁达、顾全大局、以诚待人、献身精神等等。重要党史人物之所以能成为那样的人物,首先是靠他在重大历史关头表现出来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品质。这样,这个人物在读者心目中才能如实地立起来。不能只讲一些身边琐事的小故事,那就把他写低了。
当然在大的方面写出来以后,也需要尽可能写一些他对亲人、对朋友、对周围人员等接触中的小事中流露出来的性格,使人物的刻画显得更为丰满,使人感到同他更亲近。
第六,叙述和议论的关系
人物传记,主要是叙事体。你所要发的议论,最好是寓议论于叙述之中,使读者读了你叙述的事实以后,自己便能自然得出结论;而不是看完你叙述的事实后还不明白,需要你再发一大段议论后才能明白。议论的文字不是不要,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,在关键处或者需要特别引起读者注意处,画龙点睛地说几句,起到“提神”的作用。如果要发大段的议论,在写“评传”这类书时是可以的,在一般的人物传记中并不适宜。
写人物传记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难题。研究工作者的任务,本来是要对这些难题找出答案。但常常有这种情况:对某些问题,写作者自己也没有把握作出判断,而叙述传主的一生时这些事又不能不讲到。在这种情况下,也可以述而不论,把事实交代清楚,让读者从这些事实中作出各自的判断。不要以为自己对什么事情都能作出正确的结论。
写党史人物传记中遇到的关系问题绝不止这六个。但这六个关系常常会遇到,需要很用心地去处理。(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、研究员)
(北京日报)